“锚固”的景观设计 -- 试论一种简洁有效的设计方法论

2008/01/21

“锚固”的景观设计-- 试论一种简洁有效的设计方法论

  撰文:李伦     


1.引子 

古语云,它山之石可以攻玉。与建筑设计的历史相比,景观设计在中国是个新兴行业(学科),因此建筑设计中的一些理论、实践应该有很多借鉴意义。本文以论述结合实践的方法,针对景观设计(居住区为主)中的一些误区,论证借鉴于建筑设计中的“锚固”的设计方法,可以成为从宏观抽象理论到具体实践之间的一个重要环节,一个简洁有效的指导景观设计实践的方法论。

景观设计中的一些误区:

“行活”与原创

我们在现在的市场中能看到很多“行活”。“行活”有两层意义:基本的行业标准的设计与成果,这是好的一层意思;另一层意义是,“行活”中放之四海皆准的设计模式与思维。通俗地比喻是把手工艺术创作变成了千人一面的印刷品。

行活的来源主要有两个,一是市场的影响。比如很多项目的景观设计风格已经事先被业主限定了,变成了命题作文。市场上多为欧式风格,一种历史模纹的拼贴与翻版,难以称的上是真正意义上的艺术创作。

行活的来源二是设计师自身的问题。很多设计师缺乏艺术的原创精神,缺乏对设计的本质认识。设计不同于生产标准产品或程式服务的一些行业,设计中最有价值的应该是其中的设计艺术含量,而这恰恰可以给设计作品(项目)带来巨大的附加值。而原创又是艺术创作的核心价值。如何去发掘项目的特点,创造设计艺术的原创价值呢?

理论-> 方法论->实践

 这里的理论指的是宏观抽象的理论,如刘滨谊先生的“三元论”、生态可持续发展理论等,简单地说是具有研究性的、前瞻性的、思想指导性的理论和思想。所谓中间环节的匮乏,是指能用于指导实践的一些设计思维方法论的匮乏。比如天圆地方的哲学思想被以一圆一方的形态直接地表达出来,并以文字来告诉人们它象征了什么。这个具有代表性的例子说明在具体的形态设计实践与宏观抽象的理论之间还应有个中间环节。好比在灵魂和肉体之间,还要有个骨架和系统。设计师需要一个承上启下的方法论来指导实践、表达思想。

如霍尔的“锚固”、彼得·沃克的极简主义的思想对他们的设计具有很强的、较直接的指导意义。它没有理论那么抽象复杂、也不像实践那样微观、个体化,而是一种活的思想方法,因此更容易被设计师借鉴。

2.正文:

锚固的观点

“锚固”并没有明确的成为方法论的定义。但锚固的观点,则广泛地存在于一些设计作品和著作中。如美国建筑师斯蒂文·霍尔(Steven Holl)的书《寻找锚固点》书中,有关于场所、锚固的论述:建筑的场所不是建筑设计概念中的佐料,而是建筑的物理的和形而上学的基础。建筑被束缚在特定情景,……建筑是与它所存在的特定场所中的经验交织在一起的。通过某种渠道、某种联系、某种动机和主题,建筑可以变成场所中某种具有深刻意义的景象而不仅仅是某场所的一种时尚的符号。通过与场地的融合、通过汇集该特定情景的各种意义,建筑就得以超越物质和功能的需要。建筑与场所应该有一种经验的联系,一种形而上的联系,一种诗意的联系,当一件建筑作品成功地将建筑与场所融合在一起时,第三种存在就出现了。这样人们感受到的经验就超越了建筑的形式美,从而建筑与场所就是现象学地联系在一起的。”

这个论述中,有些深奥晦涩的概念和复杂的理论背景。但我们可以用些简化的名词解释来理解:如“经验”的联系,可以理解为除了物质功能的精神、体验的联系。“第三种存在”可以解释为超越物质本身的存在的意义。即当建筑与场所之间有一种实质性的、坚实到超越了物质(功能)的联系(锚固)时,建筑的意义就产生了。这就是锚固的实质含义。

建筑应该是从属于它特定的场所、环境和建造要求的。一个建筑从理论上讲应该是那个场所唯一的答案。我们举一个实践例子来说明锚固的设计思维:法国Bordeaux地区的一对夫妻八年前就想建一个通常的别墅。后来丈夫出车祸腿断了只能在轮椅上生活。要摆脱原来的房子与城市逐渐使他变成了一个囚徒的生活状况,他们买了一个能俯瞰城市的小山丘,并告诉建筑师他要造一个“特别”的房子来改变这一切。

荷兰著名建筑师雷姆·库哈斯(Rem Koolhaas)的设计是这样的:建筑分三层,底层是后勤并与山体相融使得二层抬高成平台,二层是四周通透开敞的起居性功能,从这里主人能俯瞰城市(精神意义上不再是城市的囚徒而相反);三层是实外墙上浪漫地开着圆洞的居室空间,带给主人一丝浪漫气息,可以消除俗世带来的烦恼。最有意义的设计还是连接三层空间的电梯,它比一般意义的电梯大很多,可以连同主人的桌椅上下移动,并且没有通常的铁桶电梯井的禁锢。(图1a1b:法国的波尔多别墅-图片来源:《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特辑》)

锚固的理念,贯穿于这个别墅的设计之中:设计根据基地与建造要求的最大特点,创造出别墅的最大特色、最大价值,从而使建筑及形式已经超越了物质和功能的需要,产生了存在的意义。自然界中每样事物都有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建筑、景观也是这样,如果一个设计概念没有它的特殊原因和意义,那我们只能充其量评说它不是多余的。而一个与基地深层锚固的设计作品,就应该是接近唯一的最好的解答,体现出最大的价值。

同样,当建筑设计已经基本确定时(很多景观设计的基础条件),景观设计的场所、条件和功能要求也就基本形成了。从这些场所条件中找寻出最大、最实质性的特点,并根据这些特点用专业的方式联系表达出来,就能产生景观设计的最大价值和意义。锚固的景观,从另一个角度也可理解为本土生长的, 即是从场所(人文与地理)和功能需求特点中生长出来的人造景观环境,与主角建筑、整体外部环境是紧密共生的关系。

其实“锚固”的设计理念,是我们简化、提炼的一种思想方法,它的来源和外延并没有这个实例般简单。它与一些更深奥更庞杂的理论层面的探讨和研究密不可分。这里面包含类型学、现象学等美学的范畴。比如在诺伯格·舒尔茨的《场所精神》中也有很多关于场所精神的启源、类型、构成方式、形式的美学意义等抽象复杂的论述。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我们可以简化地理解为:尊重场所精神,就是使建筑成为诗化的而不是平庸的形式。这种形式来源于对生活世界的体验与理解。它所展示的意义帮助人们认同,使人们感受到生活在一个有意味、有感情的世界之中。

极简主义的核心

极简主义,起始于20世纪60年代,它通过把艺术表达简化到只剩下最少的、不能没有的元素来表达它的艺术涵义。简单地你可以理解为:剩下的就是要表达的。这是个有意思的话题:极简主义怕被手法、思潮、装饰、外界等因素迷失了自己作为艺术要表达的东西,所以它只保留下了最重要的,其他的都省略不计了。它用夸张的手法,是为了保留的丢弃。

极简主义最有利的表达形式是艺术,因为生活中有些功能和装饰很难都“简化”掉了,但它给了我们一个非常有启发意义的思想:艺术中要表达的核心才是有意义的,平庸的丰富是没有价值的。那么,景观设计中的功能满足、丰富的空间效果我们应该有(是设计的基本要求);但没有一个与场所“锚固的核心,它便失去了最大的存在价值,充其量是个满足一般标准的 “行活”,在艺术上,是没有生命力的。

彼得·沃克,景观界的大师级人物。他在一段时期内深受极简主义的影响,40岁时离开SWA公司,以便更深入地将艺术与设计实践结合起来。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是他的代表作之一。带有喷雾效果的喷泉设计形式看似简单,却表达了“校园中大学生们对知识的存疑及哈佛大学对智慧的探索”,而表现手法也是艺术夸张的并通过人们的体验而不是语言的象征达到。(图2:哈佛大学的泰纳喷泉 图片来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荷兰设计师高伊策(Adriaan Geuze)与沃克之间并没有很强的直观影响,也不像沃克那样对极简艺术有偏爱。他在1998年建成的Carrasco广场作品中却能看到很强的“极简主义”的影子。场地的大部分位于高架桥、周围建筑的阴影下。设计在很好地解决了各种交通的功能问题的同时,针对场所的最大特点,以柏油和草地为元素,在地面上设计了一个二维的超现实主义图案,并在一些混凝土柱子上设置攀援植物,在夜晚设置了特殊的灯光效果,这样将原来沉闷的空间转变成为了一个生动、有意义的、具有超现实主义神秘气氛的场所。(配图3Carrasco广场模型照片图片来源:《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

其实,事物不是割裂、单纯的,而是相互关联的。比如,库哈斯的设计作品中我们会看到极简主义的影子,而彼得沃克的作品中也有景观的丰富性。那么,我们就会发现,其实好的设计作品之间有很强的共通性,可以概况为理性分析与艺术夸张的完美结合。在抽象、宏观的理论与设计师灵感创造之间,有一条清晰有效的实践方法(思维方法)。

无论是锚固还是极简主义,都告诉设计师应从纷繁的设计条件(场所)中理出最重要的因素,并以此为设计源泉和主要解决目标(锚固点),设计的答案就是设计的特色和价值。这样的锚固,就是原创的源泉。

3. 实践的尝试

以下的两个实例,是我们设计团队在上述的思想方法指导下进行的有益尝试,项目设计的成功,给了我们鼓励,来发掘景观设计中有普遍意义的实践方法论。

- 长春吉林广电中心景观设计:(2006年中标实施项目)(图4a4b:吉林广电中心效果图)

从纷繁的设计条件中,我们发现起码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可以成为设计的锚固点:深受认可的“冰雕地景”寓意的主楼、北方冬季景观的贫乏。针对这些“场所”的主要特点,景观设计出三个主要的角度来观赏这个“冰雕地景”,与建筑相得益彰:

1.丘陵状的北入口:较规则的丘陵状大地景观与行列式乔木种植结合,一方面创造了几条“视廊”,为紧邻基地的轻轨和路边的行人在移动中观赏建筑;另一方面从高层办公楼上人们可以观赏到丘陵状的大地景观,诗意地联系着长白山自然地貌的场所感。

2.西北的观景小广场:位于城市道路交叉口,为市民观赏具有一定公共意义的广电大楼提供视角和聚会小广场;同时将7000平米的水面在此处拉长,创造了一个观赏冰雕地景迷人的倒影效果的环境。

3.西侧的次入口:结合西侧的山体自然区,创造了一个自然舒适的入口环境。并在不远处的山林中辟出一片“疏林草地”区,办公人们可以在午休、外景地工作时,欣赏“冰雕地景”。

针对第二个场所主要特点冬季景观的贫乏,我们结合功能,创造了一个“雪地红线”。它是由围墙、座凳、挡土墙、框景雕塑、景观灯的功能合成,同时在冬季为我们提供了一条自然、强烈的景观线。

针对场所的最大特点、我们在强调实际体验的基础上,创造出与场所紧密联系的景观环境,达到了景观与建筑、与场所之间超越功能和物质的联系(锚固),最终形成了有意义的场所。

- 内蒙古创世纪居住小区景观设计: (5a5b:创世纪居住小区)

项目的甲方从经济性考虑,希望满堂地下车库的覆土不要超过0.9高。而对于乔木,它客观上就要求有大于1.2的土壤才能生长。这就是我们分析提炼出的这个项目的最重要、最特殊的设计条件,也由此联系产生了项目的最大设计特点我们称之为“柱头上的风景” (5c“柱头上的风景”。即在结构最有利的柱头上增加荷载覆土种植池,种植较高大的乔木,因为茂盛的绿化环境正是内蒙古地区居住区的一大稀缺性价值。

将此思路延展,我们依据植物生长特性,在无地下车库地区密植林木,形成稀缺舒适的自然生态山林区,而难以覆土区域则以硬铺装或草坪为主,这两种景观效果迥异、产生很强的艺术张力。同时有“柱头上的风景”(规则的自然)将两者协调,成为整体。形成了本小区景观的最大特色,也是原创的设计,可以为项目带来很好的经济性和价值点。

锚固的思想方法,使我们容易从纷繁、通常的场所条件中发现本质和最大特点。无论这些是利好还是不利条件,都不重要,因为它们是场所精神的“标识”,设计师会用专业的技术将它与设计相联系,并由此产生设计与场地的锚固,而这样的锚固正是原创价值的来源。

4. 结语:

艺术设计的过程简单地可以概括为三个阶段:对条件的理性分析->设计师的艺术加工(暗箱式操作)->专业的制作成果。为了更有效地帮助我们的暗箱式加工过程(有感性无序的特点),我们试图探索一些好的设计方法论,只是在一定程度、一段时间给自己的思维一些帮助,借助“思维定式”来约束、其实更是启发灵动的感性思维。

无疑,设计方法会有很多,不同思路与角度都可能达到一个优秀的设计作品。这有些像武侠世界中的剑客们,初级阶段是无章无法,中级是有章有法、高级是不用章法。我们的当下景观设计界缺乏的就是中级阶段的比重。这样的发展道路在建筑师过去20年的发展经验中可以得到验证,希望对我们也有帮助。

参考文献:

[1] 王向荣 林箐著《西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论与实践》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2.

[2]《景观设计》杂志 第16

[3] 《中外景观》居住区景观专辑 2/2006

[4] 建筑大师-雷姆·库哈斯特辑》2006

[5] 沈克宁“建筑现象学理论概述”《建筑师》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