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中国与澳大利亚当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2013/01/22

小议中国与澳大利亚当代景观设计的差异

撰文:李伦、黄姝


提要: 中国的景观设计是朝阳行业,发展机遇很好但是存在很多问题。澳洲的发展较成熟,有很多值得借鉴的方面。本文以对比分析的方法,从设计的实践、理念等差异中找到差距和方向,促进中国在景观设计、职业教育、职业精神、行业协会对市场的积极影响等方面进行大力改善,以形成更好的行业发展环境和健康发展。

关键词:中国、 澳大利亚、景观设计、差异、改善

景观作为一个学科,在我国全面受到关注和重视,是近十年以来的事情;”1]巨大的市场推动,使中国景观设计行业发展迅猛。同时正是由于此行业刚刚出生就被推动着跑步前进,所以产生了很多问题。

笔者在澳大利亚(以下简称澳洲)学习工作多年,认为其设计行业发展已久,有很多宝贵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本文篇幅有限,仅以对比的方法、以点带面的思路,浅析两国在设计风格、设计师哲学理念、市场实践方面的不同,提出我国的职业教育、行业管理、市场环境等方面须大力改进,尽快形成一个更加健康、高效、专业的设计发展环境。

1. 景观设计风格之差异

澳洲的景观设计行业与欧洲联系紧密,因此其职业教育与执业实践领域,目前都与英联邦的理念、体系一致。比如对历史文物的尊重保护与现代艺术生活之间关系上,他们认为被定义为历史文物的建筑景观是受严格保护,而新的则受现代的生活与文化影响为主,当代生活与历史在形式上界限清晰,很少有我国现在广泛流行的“古典、外国形式”的拿来主义。

同时因为澳洲是个新兴的并以农业自然为主的国家,所以设计领域有着强烈的现代时尚色彩。尤其在城市里,设计行业非常发达,无论在建筑、时装还是工业领域,都与国际潮流融为一体。景观设计总体呈现出简约、现代、时尚的设计风格(图1、2、3)。

与之对比,中国的景观设计呈现“多元化”局面:设计风格多样(古今中外风格的展示场)、缺乏本土文化和基地特色。主要特点是设计受市场经济影响过大,品质良莠不齐,“政治风貌”(即雷同化、甲方主导设计)非常突出。(图4、5)

比如大家熟识的“欧陆风”现象,从西洋古典到地中海风情,全世界建筑史上的风格元素都被我们拿来利用了。重视景观短短十几年,能使民众充分享用,这应该说是好事。同时巨大的市场机遇也使设计队伍对西方建筑景观有个快速了解,磨练出很多技法娴熟的设计师,为下步发展提供了实践经验和人才储备。但是,我们要看到另一面:很多人不懂得场所精神比形式更重要,不去感受原型景观的现场体验、功用,直接拿来套用其形式。使得我们的设计过多专注于外在形式堆砌、宣传营销上,对于设计的灵魂—场所精神,没有研究重视。渐渐的整体设计行业也迷失了方向,变成了生产者而不是设计者的氛围。设计师沦为了市场业主的画图员而不是潮流和文化的引导者。

2. 原创精神的差距

拉动GDP的三驾马车之一的制造业正在远离中国,没有创造力只有劳动力,非可持续发展是其本质原因。设计行业尤其如此。就像苹果产品可以统领天下,设计可以产生巨大的能量,无论是推动GDP还是信服甲方、引导潮流。这也是澳洲设计行业的重要特点。原创的精神 (不一定是最好,但求原创) 成为了设计师的哲学信条。抄袭和复制无论在市场和设计领域都是遭到抵制和不齿的,更何况“盗版”类的设计和产品也是受到法律的严厉打击的。(图6

而对比中国当下的设计行业,抄袭、复制生产在设计界和市场上都大行其道。这里面有国家大环境不同的因素,有某些业主的迫使(图7)。但是设计行业作为高学历人群、文化潮流的引导者,没有正确坚定的哲学观、没有形成强大的整体力量,是其中的重要原因之一。设计师没能脱俗,受到实用主义哲学观的影响,疲于生产,屈从于某些煤老板、官老爷的喜好,复制出很多没有精神和生命力的“死魂灵”产品。比如著名的千人一面的“政府广场”(图 8)。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如何尽快转变成中国创造(Created in China)已经上升为国家能否持续发展的大问题了。

3. 朴实、环保作风的差异

澳洲的景观设计,源于其尊重自然的理念、朴实的民风、平均贫富的社会制度,所以设计中往往体现出强烈的朴实自然、节约环保的色彩。政府不被允许挥霍纳税人的钱,搞“形象工程”,即使有也是充分论证其投入产出比,由历届政府分期实施开发。所以很少产生我国常见的短时间一次性巨大投入而造成的浪费和粗制滥造情况。而私人开发商则会把资金用在对客户更有实际功用的活动设施上。景观设计会以周边的公园、自然环境借景,很少大投入的“人工造景”。同时澳洲非常关注环保可持续发展,投入精力和资金,会把环保类的技术、产品落实到底,而不仅仅停留在宣传上。(图 9

日本建筑师安藤忠雄曾评论中国的建筑,认为建筑空间设计得“过了”(over designed),内容太满没有留下让人思考(meditation)的空间。[2]对比日本及澳洲的建筑空间,我们在面子包装上极尽奢华能事,而在空间、大众的持续使用、场所的文化精神上关注不多。除了设计师自身的问题,营销策划、建设方以及整个社会的“包装意识”的误导也是背后推手。这样的环境的可怕之处是使设计迷失方向,不再遵循“美观实用经济”原则,不再是对当地的条件、人民的需求、文化的回应,成了徒有金玉其表、没有文化识别性和传承的浪费。(图10

4. “大景观”大环境的差异

据报道,“北京市城市森林面积在“十一五”期间大规模增加,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由12平方米提高到15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45%,城市森林体系正在逐步形成”[3]。而堪培拉人均70m2的绿地面积,说明澳洲有其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城市里的大环境质量高,面积大,因此一般个体项目的景观设计不会大张旗鼓,更不会移花接木。(图 11

中国的景观设计通常是破坏自然环境,移老树造小园,个体的小区环境优美老树林立(图12)。院墙外的公共环境却因资金投入不足,品质差强人意。在澳洲有很多优秀的外部大景观被借景,在中国却是被搬用,小集团的利益超越了公共利益、点优面差,整个城市的景观不均衡发展,难以形成一个健康有序的生态环境体系。

因此为了整体利益与长远效益,我们应该强化大景观公共绿化公园的建设与投入,弱化并限制集团利益比如住区景观建设中对老树的移植,这样的监管和设计才是合理的,也是生态可持续发展的。

5. 职业教育差别

RMIT皇家墨尔本理工学院读书时有一个设计课,要求你用在显微或放大镜下看到的形态来衍生出一个设计作品,并阐述自己的设计理念。评判时不要求设计的结构、可实施性。这样的训练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力,鼓励提出独特想法,哪怕不现实。同时另一方面的实操层面也有很强的训练体系和课程,比如专向实习的要求。而在事务所,施工图设计师与产品厂家时时跟进,施工图中对产品尺寸、构造做法都有清晰的设计说明清单(specification),以保证施工的准确度。

澳洲的教育体系是非常务实的,即面对市场的需求量体裁衣。比如设计行业也分为设计师和绘图员不同等级,有研究生和大专生。做方案和能统领全局的设计师所受的训练和要求都很高,而做施工图设计的不一定是大学本科生,可以是职业大专的学生,经过系统和针对性教育实践,能够很好配合设计师的方案落实。

我国现状的景观教育差距很大。学科混杂,横向看重复多,各学校不顾自身特点,都争相开设类似学科。纵向看(方案到施工图)却不衔接。培养出来的毕业生普遍存在不能胜任工作情况。目前景观设计行业有两大类人才:环艺与园林专业。前者通常做方案设计,但对种植、施工技术了解极少。园林专业则以种植知识为主,对艺术和设计不重视,经常与环艺专业观念矛盾。另外与我国的教育严进宽出的大体制有关,水分高质量差情况严重。在澳洲却相反,进大学容易,出来难。毕业生基本要过两关:一是发现自身不喜欢不擅长而放弃,二是过不了严格的职业要求和课程。所以国外的设计毕业生质量偏高。他可能不是全才,但起码会是好用的专才。

景观行业是个泛学科行业。以典型的住区类景观为例,基本包括总平面设计、种植设计、小品构筑物(雕塑)三部分。我们现在的问题是缺乏能统领全局的学科,毕业生们普遍只能做以上三部分之一,这就会带来设计缺乏整体性、方案与施工图脱节等严重问题。另外,小品构筑物主要包含廊亭建筑类,是目前所有景观科系的薄弱点,对建筑的训练和修养很弱难以胜任。而建筑学、雕塑系学生一般的职业取向也不在景观设计。这是目前中国景观设计职业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所在。

6. 设计行业环境的不同

设计行业环境可大致分为四个方面:教育体系,设计行业协会、甲方和市场。此四者相互关联制约。这几方面在澳洲关系顺畅、互为良性的支持。对比中国,我们看到诸多问题:

6.1.如前所述,我们现状的景观教育不完善使得培养出来的专业人士难以胜任市场和工作。

6.2.行业协会组织不少,但相互之间竞争多、沟通合作少。更为严重的是没能发挥行会的基本功能:内部制定行业职业操守、规范行业取费,对外引导甲方和宣传、协调矛盾。此两方面外加继续教育,恰恰应该是行会的主要职责。

例如。在澳洲,人员流动是相对合理而小量,设计师找工作都会被要求一封原雇主的介绍信。这封小小的介绍信却起了巨大的作用,成为了行业信用体系的定海神针。

6.3.甲方与市场:中国的甲方与乙方很难做到对等与科学的合作,共同引导市场良性发展。而澳洲是相对的共识型(专业人员以科学方式)对接,能避免很多无谓的设计反复;质量和时间都能保障。

结语

景观设计行业在中国方兴未艾,为了今后健康的可持续发展,应该吸取经验教训,改善弊端走稳走实。

调整景观职业教育,以设计实际需求为导向,针对性打造像建筑设计领域里起龙头作用的建筑学一样的学科。其他专业可以专业化配合的方向为主。

行业协会之间的合作与影响应该加大,促进建立行业内的信用协调体系,形成稳定进步的环境。设计师本身必定是行业发展的主体。针对景观多学科特点,加强综合技术能力,以原创为价值观,增强影响力,成为设计文化的引领者。

  1]文献来源:《建筑创作》200801),作者:洪铁城,漫谈俞孔坚创建中国景观设计学(一)

2]文献来源:筑龙新闻网,《安藤忠雄——城市的可能性》现场讲演会

3]文献来源:新华社北京,发布时间:20101019(记者 孙伟丽),北京市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网站